记者从中国人民大学获悉,中国人民大学通州校区即将全面正式投用,将与该校中关村校区形成“双主校区”格局。8月20日上午,中国人民大学举行通州校区全面正式投用誓师动员大会。10天后,28个教学机构将正式进驻,4000余名该校2025级硕士研究生新生将报到入校。
党建领航多校区发展战略
据中国人民大学介绍,作为北京城市副中心核心区域内唯一一所全国重点高校,该校始终坚持“世界眼光、国际标准、中国特色、高点定位”,努力打造“世界一流、北京最美、独具风格、人大气派”的新时代示范校园。
“通州校区的全面正式投用,标志着我们以战略新空间引领学校新发展、拓展整体办学格局新跃升,标志着我们以新动能驱动新奋进的征程全面开启,标志着学校事业发展驶入快车道、干事创业迈入关键期。”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张东刚说。
为切实加强党对通州校区全面正式投用和“双主校区”运行工作的全面领导,学校党委在通州校区全面正式投用之际,面向全校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开展“党建领航,先锋示范”专项行动。
入驻通州校区的各教学机构已按照组织程序第一时间成立2025级研究生新生党组织。
“以法学院为例,现已完成新入学学生党支部架构调整,增设2025级专硕党支部6个、2025级学硕党支部4个,实现党支部与班级、团支部设置‘三同步’,以党建夯实组织基础、激活服务效能。”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杨东介绍说。
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党委书记阎芳介绍,学院党委把支部建在班上、把党小组嵌进科研团队、把党员示范岗设在服务窗口,持续擦亮党建品牌。
记者了解到,2025年3月,中国人民大学发布多校区发展战略。其中,北京中关村校区将锚定国家战略与科技创新,加快推进校区东部人工智能与未来科技产学研一体化示范基地建设,加快发展新质的理工学科,持续拓展“学术世界”的辐射力和影响力,提升文化出版产业能力,升级建设一批高水平研究中心、高端智库和创新高地,努力构筑高端培训新格局,加快打造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示范基地。而通州校区是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的重要阵地、培养造就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园地、服务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平台和提升教育国际影响力、竞争力和话语权的重要窗口。
“整体立项、分期实施” 从西向东推进通州校区建设
按照“整体立项、分期实施”的原则,中国人民大学配合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,从西向东推进通州校区建设。首个建设项目北区学生宿舍一期于2019年3月正式开工。2024年9月,通州校区正式投入使用,进入先期运行阶段。
2024年9月28日,中国人民大学通州校区启用大会举行。
据学校介绍,先期运行以来,通州校区运行平稳,累计开展各类活动352次,参与人数近3.9万人次。今年8月11日起,通州校区进入全要素运行测试期。
记者了解到,即将入驻通州校区的28个教学机构,主要基建运行保障体系、综合服务保障体系、安全稳定保障体系、教学与培养工作体系、迎新与学生工作体系、校区管理运行机制等六大体系主责单位和20余家参与单位统筹安排工作力量,到通州校区开展相关工作。
在开学攻坚进度表上,可以看到重要时点、配套建设、主责单位、派驻人员、当前进度等信息。学校建设人员以“天”为单位将暑期拆解成独立的单元格,每一格都填满了密集的进度备注。
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院长胡恒介绍,学院系统梳理教职工办公设备和教学设施清单,统筹经费采购办公家具与教学用具,坚持“适用、规范、美观”原则。既考虑保障工作高效运转的实用性,又兼顾视觉美感与人文气质以凸显历史学科底蕴,力求“拎包上岗”“拎包上课”。
中国人民大学通州校区管理部部长袁世琨告诉记者,目前,一些同事已连续六七年持续坚守在建设工地一线,有同事这几个月一日未休,奋战在教室、食堂、宿舍、地库、绿地等配套建设现场。
学校发展的新天地
据中国人民大学相关负责人介绍,在宝塔山下创建,在太行山上抗战,在燕山脚下建设,再到运河北首发展。中国人民大学一路向东,向着太阳光明砥砺向前。历史上每一次办学空间拓展,都会带来战略性的发展机遇。
据介绍,2025—2026学年秋季学期,中国人民大学通州校区将开设944门课程。学校将从智慧教学、空间利用、导学关系、实践模态、培养改革五个维度,推动“以学为中心”搭建高密度高强度的知识训练体系,打造“新技术、新空间、新关系、新实践、新发展”的全新研究生培养改革体系。
聚焦“食、宿、体、学、阅、商、环、服、行、医、房、物业、安保、网络”等14个方面,校园运行服务保障工作单位精准施策,持续优化师生体验。
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专职辅导员郑琦琦即将入驻通州校区工作。“当青年人的拔节孕穗期,与民族复兴的加速期不期而遇,这是时代赠予的‘双向奔赴’。”郑琦琦坚信,通州校区定将成为求学与治学的新殿堂、成为人大精神薪火相传的新天地。
(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张亚雄 图片由中国人民大学提供)
信康配资-江西炒股配资平台-配资炒股中心-正规配资线上炒股门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