陈赓3次入朝作战,惹得美军将领集体破防:他根本不是来打仗的
当抗美援朝战争硝烟弥漫之际,陈赓将军肩负重任,在越南战场上来回奔波。这位历经沙场的杰出将领,携带着中国革命的丰富经验,为越南人民军担任“军事导师”。他亲自指导,耐心地教越军指挥官如何解读地图、布置沙盘,将游击战和运动战的精髓一一剖析,深入浅出。在陈赓的精心指导下,越军如同拨云见日,将法国殖民军打得措手不及。在边境要地东溪一战中,越军运用所学的“围点打援”战术,将法军精锐部队团团包围,一举歼灭。
随着朝鲜战场的战火蔓延,陈赓将军在刚从越南撤回后,毫不犹豫地再次投身战场。他三次挺进朝鲜,令美军将领们倍感棘手,这位中国将领的行动总是出人意料,不拘一格。尤为令人气愤的是,陈赓将军还开创了“冷枪冷炮运动”,将狙击战演绎得别开生面,以至于美军士兵连上厕所也要时刻面临生死考验。
战后,美军情报机构获取了志愿军地道设施的详尽资料,五角大楼的将领们纷纷表示震惊。他们难以理解,这位中国将领看上去更像是在进行建设而非战争。这一切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秘密?
1949年10月1日,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,然而在这片历经烽火的土地上,尚有许多区域尚未实现真正的解放。正当国家百废待兴、亟待重建之际,一位历经沙场磨砺的将领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,穿梭于各战场之间——这位被誉为“军中全才”的,正是陈赓将军。
在共和国成立的礼炮声中,陈赓的军事日程表早已排得密不透风。1949年10月14日,当广州城头的青天白日旗缓缓降下时,这位指挥官正站在指挥部地图前,用铅笔勾画着下一个战略目标。解放广州的战役堪称教科书级的城市攻坚战,陈赓创造性地采用"分割包围、各个击破"战术,仅用半个月就解放了这座华南重镇。街巷间飘扬的五星红旗,见证着这位指挥官的运筹帷幄。
广州之役的战火尚未消散,陈赓将军便马不停蹄地率军南下。步入11月的雷州半岛,潮湿的海风携带着一丝咸苦的味道,陈赓站在临时搭建的指挥所前,凝目望向波涛汹涌的琼州海峡。他心中明白,此处不仅是解放海南岛的前哨阵地,更是截断国民党残部南逃的关键要地。在随后的三个月中,他率领部队克服酷暑,构筑防御工事,组织海上防御演习,硬是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钢铁防线。当历史的时针指向1950年,这位将军的军事生涯又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。
1950年元旦的钟声方歇,滇南群山叠嶂之中,骤然回荡起急促的军号。陈赓将军亲自制定的“铁壁合围”战术在此役中大放异彩,他率领部队在滇越边境的莽莽丛林中灵活穿梭。直至最后一股国民党残余势力在蒙自被彻底剿灭,当地民众纷纷敲锣打鼓,献上“再造乾坤”的锦旗以示庆贺。然而,陈赓将军却已整理行囊,准备踏上新的征程。
三月,春意正浓的云南,陈赓将军抵达昆明,就任云南军区司令员一职。他的办公桌上,除了铺展的军事地图,还堆满了边疆治理的规划文件。日间,他奔波于边防哨所,晚间则与彝族首领围炉而谈,短短三个月便完成了《滇南边防巩固计划》的制定。正当他准备在边疆治理领域大显身手之际,一封加急电报打破了所有既定部署——越南抗法战争陷入僵局,胡志明主席亲自点将,寻求我国援助。
1950年7月的河内,气候潮湿闷热,让习惯了北方干燥气候的陈赓感到些许不适。然而,他全然不顾个人感受,毅然带领军事顾问组投身战场。面对越军仍采用传统的“一字长蛇阵”进行布防,陈赓立刻绘制了“口袋阵”的示意图:将敌人诱入这个口袋,然后收紧袋口,再行攻击!这一蕴含中国智慧的战术建议,最终成为了奠边府大捷的关键转折。
历史往往波澜壮阔。正当陈赓在越南战场上屡建奇功,鸭绿江彼岸的炮声亦隐约传入耳际。1951年1月,陈赓将军刚踏上归国之旅,尚未洗净征途尘埃,便毅然决然地请缨,奔赴朝鲜战场的最前线。在平壤的指挥所中,这位久经沙场的将领展现出了惊人的学习天赋,他手捧朝鲜语速成手册,孜孜不倦地研读,并用红蓝铅笔在等高线地图上细心标注美军轰炸的规律。
陈赓将军在首次踏入朝鲜之际,恰逢抗美援朝战争第三次战役的硝烟刚刚散去。他并未满足于仅限于指挥部的汇报听取,而是亲自率领参谋团队深入前线。在那摄氏零下三十度的雪地之上,他踏着没膝的积雪,逐一走访各个连队,与战士们一同分食冻硬的土豆,共度寒夜的防空洞生活。
1951年春,中朝两国军队的高级将领们在君子山矿洞内举行了会议。彭德怀总司令在总结完战场局势之后,陈赓将军随即起身,步至地图前,分享了自己对局势的看法。
面对装备精良、占据绝对优势的“联合国军”,陈赓并未沉溺于悲观之中,他理智地洞察到:虽然我方武器装备与美军相比存在差距,但志愿军战士们具备出色的灵活机动战术,只要指挥官们能够充分施展智谋,便足以弥补装备上的不足。
在战术的实施层面,陈赓提出了“让敌人迷失方向”的战略指导思想。他强调将游击战与运动战的精妙之处发挥到极致,并与夜袭战术巧妙融合。以二次战役为例,三十八军所创造的“三所里穿插”成为这一战术理念的绝佳诠释——战士们在狂风骤雪中连续行军14个小时,跨越了145里的路程,仅凭双腿之力就超越了美军机械化部队的汽车。
陈赓的战术理念并非空谈理论,而是根植于对战场规律的深刻洞察。他强调部队需做到“三个善于”:一是善于运用地形地物,朝鲜北部的山峦起伏,正是天然的防御屏障;二是善于捕捉作战时机,需具备猎人般耐心,捕捉战机的火候;三是善于变换战术,使敌人始终处于被动应对的境地。这种战术上的智慧,在第五次战役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,志愿军通过“月夜攻势”这一战术,令美军指挥官范弗里特感叹“中国军队宛如施展了隐身术”。
尤为难得的是,陈赓对毛泽东同志提出的“战略上藐视敌人,战术上重视敌人”的军事理念有着深刻的领悟。在战略层面上,他始终怀揣必胜的坚定信念,坚信“正义之师定将获胜”;而在战术层面上,他严格要求部队在每一个战斗环节都做到周密细致,无论是单个士兵的动作还是协同作战,从火力部署到撤退路线,无不追求无懈可击。
思想保障必须扎实,确保战士们充分认识到“寒区作战非同儿戏”;物资保障必须充足,棉衣棉鞋、高热量食品等必需品必须一应俱全;运输保障必须强大,需构建“骡马队与人力运输相结合”的立体补给体系。这些深刻的见解在后来的上甘岭战役中得到了充分的验证,正是凭借完善的坑道工事和持续不断的后勤补给,志愿军创造了坚守43天的战争奇迹。
闻悉组建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三兵团的命令,且自己将出任司令员与政治委员的双重职务,陈赓即刻踏上归途,肩负起组建重任。任命下达后,他迅即登上专机,直赴昆明。彼时的第三兵团旗下拥有第十二、第十五、第六十军,这些部队源自各地,装备亦优劣不一。在云南军区机关大楼中,陈赓亲自坐镇,对干部进行严格选拔,无论是作训参谋还是后勤科长,每个岗位都经过精心挑选。
在陈赓将军的严督细导下,第三兵团的建设步伐迅猛,宛如驶入了高速轨道。作战室中,一面巨型朝鲜地形图被悬挂起来,政治部门则夜以继日地赶制《入朝作战手册》,而后勤部门则正紧张地进行着苏制武器装备的盘点工作。
风云变幻,天意难测。正当第三兵团即将踏上征程的前夕,陈赓的左腿突然肿胀得如同馒头一般。这腿部的创伤,是长征时期留下的陈年旧疾,在越南湿热的丛林环境中更是加剧了病情。军医诊断结果显示,这是创伤性关节炎的发作,并严重警告,若不及时治疗,恐将面临截肢的风险。然而,陈赓却咬紧牙关,坚定地表示:“只要打赢这场战争,即便需要锯掉我的腿,我也毫无怨言!”最终,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下令下,他乘坐专机被紧急送往北京接受治疗。
在积水潭医院,陈赓的举止显得格外不安分。日间,他拄着拐杖在病房内漫步,入夜则悄悄查阅前线战况。护士们注意到,这位将军时常将朝鲜地图深藏于枕头之下,夜间更是手握手电,奋笔疾书战事建议。待到病情稍有好转,他便能下地行走,随即立刻向中央提交报告,恳切请求即刻重返战场!
1951年8月,陈赓再度踏入朝鲜的领土,恰逢第五次战役的战火余烟尚未完全消散。彼时,在空寺洞志愿军司令部内,彭德怀元帅正对着作战地图眉头紧锁,满心焦虑。究其原因,系因第三兵团旗下的180师在突围过程中遭受了重大损失,彭老总一时气愤,竟将手中的茶杯摔得粉碎。陈赓见状,立即上前调解,拉起彭德怀元帅坐下,细致入微地分析了问题的症结所在,从指挥协调到通讯保障,逐一剖析,使得彭总紧锁的眉头逐渐舒展。
会议结束后,陈赓特地找到了180师的师长王近山。这位素有“王疯子”之称的将领,平日里无所畏惧,此刻却垂头丧气。陈赓并未以严
厉的面孔责备他,而是以诚恳的态度与他交谈,使得王近山眼中泛泪,郑重承诺要正视自身不足,及时改进。
正当陈赓蓄势待发,意欲大展宏图之际,不幸腿疾再度发作。朝鲜的冬季尤为严酷,摄氏零下三十度的低温无情地侵蚀着他的关节,痛楚如同针扎。中央对这位功勋卓著的将领深表关切,接连发出三封电报,催促他回国接受治疗。1952年3月,陈赓返回北京西郊医院,然而心中始终牵挂着前线战事。他吩咐秘书每日将战报誊写放大,张贴于病房墙上,护士们常常目睹他在夜深人静时,因疼痛醒来,在战报上留下批注。
命运似乎总爱与人开顽皮之笑。1952年4月,彭德怀因健康问题返回国内接受治疗,而朝鲜战场上却亟需一位能够稳住局势的杰出将领。正在医院进行理疗的陈赓突然接到中央的紧急电报,他毫不犹豫地收拾行囊。医护人员们都惊愕不已:“您的腿尚未完全康复啊!”陈赓笑着拍了拍手中的拐杖,淡然说道:“这点小伤何足挂齿。”于是,他第三次踏上了鸭绿江的征途,以代理司令员的身份驻守在志愿军总部。
1952年4月26日,陈赓将军主持召开了筑城会议。面对美军狂热的“火海战术”轰炸,他深悟毛主席“持久作战、积极防御”的战略精髓,从而找到了制胜的关键——既然无法在火力上与敌正面交锋,便以智慧和汗水铸就一道坚不可摧、无坚不摧的“地下长城”。
今日削弱敌人一个排,他日蚕食一个连,积少成多,终让敌手感受到切肤之痛。此战术在1952年冬季攻势中威力尽显,志愿军通过48场营级规模战斗,共计歼灭敌军2.7万人,以“小麻雀战”之力,啃下了“大蛋糕”。
真正令美军望而生畏的,乃是由陈赓将军亲自指挥构建的坑道防御体系。他对防御工事的严格程度近乎严苛,提出了“七防”的极致标准:不仅要抵御空袭炸弹的袭击,还要能够抵挡炮火的覆盖;不仅要阻挡毒气的渗透,还要抵御雨季的洪涝灾害;不仅要避免潮湿导致的霉变,还要阻挡熊熊烈焰的焚烧;更要抵挡寒冷的冬风与雪暴。
在五圣山阵地,工兵连长张德福率领战士们研发出“三三制”施工法:三人一组,轮班作业,昼夜不息。他们首先利用钢钎在坚硬的花岗岩上凿出炮眼,接着装填炸药进行爆破,随后如蚂蚁啃骨般细致地清除碎石。面对通风的难题,战士们巧妙地发明了“竹筒通风管”——将整根竹子剖开,以马尾毛进行缝合,既确保了空气的流通,又有效防止了毒气的逆流。这种因地制宜的智慧之举,使得美军引以为豪的燃烧弹也变成了“哑弹”。
他们须发射660发炮弹,方能造成志愿军一人的伤亡。相较战争初期,这一伤亡率降幅高达惊人的85%。
上甘岭战役,正是这一防御体系接受的一次“终极考验”。在这长达43天的激战之中,美军将190万发炮弹倾泻在这3.7平方公里的阵地上,将山头削低了整整两米。然而,志愿军凭借“地下长城”的坚固防御,在战争史上书写了奇迹:尽管表面阵地几经易手,但坑道内的指挥系统始终未曾中断,补给线亦始终保持畅通。
1953年7月,《朝鲜停战协定》的签署之际,志愿军在朝鲜半岛挖掘的地下工事,其壮丽程度令全球瞩目:长达1250公里的坑道,其长度几乎等同于北京至广州的直线距离;6340公里的战壕与交通壕,其总长度甚至超过了万里长城,多出千余公里。这些凭借铁锹和钢钎开凿而成的“地下长城”,构筑起纵深达20至30公里的防御体系,被誉为“20世纪最伟大的军事工程之一”。
在李奇微将军的回忆录中,他以尖锐的笔触戏谑地记录道:“陈赓将军似乎并非来此征战,更像是在建造一座地下长城!”另有一位美军军官在考察五圣山阵地时,目睹山壁上密布的射击孔与通风口,不禁黯然神伤,悲叹道:“即便再战二十年,我们也难以抵达鸭绿江。”这些话语出自敌军之口,却恰恰是对陈赓将军军事才智的最高赞誉。
实际上,陈赓所倡导的“地下长城”不仅是一项军事工程,更是一座革命精神的里程碑。在摄氏零下30度的酷寒中,战士们赤脚涉水,辛勤劳作;在敌机轰炸的空隙,民众自发组织起来,运输建筑材料。一位名叫王大壮的工兵班长,在执行爆破任务时英勇牺牲,其怀中仍紧紧抱着未完成的坑道设计图。正是这种“逢山开道、遇水架桥”的拼搏精神,使得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武器装备极为劣势的条件下,凭借着血肉之躯,构筑起了现代战争史上的一段奇迹。
今日,回溯往昔,我们方更能深刻领会陈赓将军的远见与智慧。他所赋予我们的,不只是那些绵延千里的地下工事,更是一种深邃的战略智慧。面对敌强我弱的严峻形势,他教导我们既要勇于斗争,亦要精于斗争;既需拥有“气吞万里如虎”的壮志,更需具备“运筹帷幄之中”的谋略。这种精神财富,其坚固程度远胜于任何钢铁铸就的工事,永远值得我们后人传承与光大。
信康配资-江西炒股配资平台-配资炒股中心-正规配资线上炒股门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